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丨白族银匠敲出“团结之花”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汪清梅 程宦宁
9月7日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天空湛蓝,山顶流云似一条洁白的哈达,时卷时舒。结古寺路上的一家金银加工作坊里,“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绝于耳。
19岁的白族学徒段铁柱神情专注,手中的小铁锤落下时,银底座上的花纹又多了一道。一旁的洪焕锋不时提醒,平面和立体花纹不同,但匠人打磨手工制品的态度是一样的。
这家充满民族特色的工坊,不仅展示着玉树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包银碗技艺,更串联起一段不同民族间的暖心故事。
故事的主角洪焕锋,是一位来自云南大理的白族小伙。2010年末,24岁的他凭着十多年银匠学徒的手艺,在辗转四川、西藏后,最终决定在青海玉树创业。经过精心准备,第二年,他和哥哥合伙经营的“洪氏银府”开张了,主营木包银碗、传统藏刀、藏装配饰等。
这年8月的一天,店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一位50多岁的藏族朋友,一进门就将5只木碗放在洪焕锋面前。藏语夹杂着汉语,这让两人的交流频频“卡壳”。在一番比划下,洪焕锋做了这样的记录:自带5只木碗,定制木碗包银,底座带花纹,12天后取货。
十几天后,这位藏族朋友来到了店里,在端详完眼前的成品后,脸色渐渐沉了下去。因底座花纹不合心意,双方“争执”不下。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洪焕锋记忆犹新。
“小兄弟,我要的是格桑花的花纹,不是这样的。”“大哥,刚开始对细节确实没有考虑到,是我的责任。”“算了,既然已经做了,我愿意接受。”“您要是不满意,我就重新做,返工费用分文不取!”
洪焕锋没有犹豫,决定将5只木碗的包银底座重做,两人约定6天后再见。当刻着传统藏式花纹的木包银碗重新摆在藏族朋友面前时,这位藏族大哥笑得像个孩子。
正是这份较真与真诚,让“洪氏银府”的口碑在藏族群众中渐渐传开。洪焕锋听取一些藏族朋友的建议,将白族银匠技艺的精细与藏族传统工艺巧妙融合,制作出的产品越来越受当地群众青睐。
现在的洪焕锋,不仅喝酥油茶、吃糌粑,逢年过节还会给云南的亲友带去玉树特产,“在玉树待了十多年,我早就是半个藏族了!”
洪焕锋安心扎根的背后,离不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环境,更离不开结古街道团结社区的精细化服务。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流动人员纳入综合管理范围,在办理居住证、子女入学、医保社保等方面提供便利。
打开“团结社区流动人员”微信群,一条条消息映入眼帘:“请居民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和报名表,为孩子办理入学手续。”“反诈宣传:警惕虚假投资,守护财产安全。”“本周六举办消防安全培训,请商户派代表参加……”这些信息的及时传递,让包括洪焕锋在内的流动人员心里暖暖的。
洪焕锋记得,有位朋友举家到玉树做生意时,曾为孩子的入学犯愁。通过微信群反映后,社区网格员达哇才培就带着表格上门,帮着整理材料、提交申请,很快就办好了入学手续。在为双职工家庭和流动人员子女设立的“五点半课堂”里,社区志愿者不仅能看护孩子,还能辅导功课,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目前,社区建立了流动人员信息动态更新机制,联合派出所、计生、社保等部门,每月开展一次信息摸排,了解群众需求。”团结社区党支部书记王绪伟说,流动人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共建美好家园,让每一位奋斗者都有归属感。
社区的精细化管理,让流动人员从“外来者”变成“主人翁”,也让洪焕锋的事业越来越红火。2024年12月中旬,社区通过微信群,转发青海文旅消费券活动。活动5天里,店铺日均收入从3000元涨到5000元,总营收达2.5万元。“社区帮着对接资源,我们商户才赶上了这样的好政策。”洪焕锋说。
如今,他的店铺不仅有8名匠人分工协作,还收了2名学徒,毫无保留地传授传统技艺。“刚当学徒时每月2000元,现在能拿到3000元,等学会更复杂的技术,收入还会更多!”段铁柱擦了擦额角的汗,眼里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