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那片心中的雪域高原
短评:
何振基的《那片心中的雪域高原》,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又似一首悠扬空灵的高原赞歌。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着的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故事与情感。作者回忆起父母和自己在柴达木盆地的奋斗历程,那是一代代人的热血与奉献,是他们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这片土地的辉煌。在青海这片雪域高原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也领悟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今天,“声声慢”带大家走进这片神秘而令人心驰神往的雪域之地。
正文:
早起打开手机,一曲《高原情歌》让我忽然热泪盈眶复又思绪绵绵。刚刚读完杨志军长篇小说《雪山大地》的余热,亦搅动起我沉寂已久的思绪。柴达木盆地,那片神奇而壮丽的热土,那片玉洁冰清的雪域高原,她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地方。
柴达木盆地是镶嵌在青海高原的一颗明珠,它以雄浑壮丽的风光和丰富宝贵的资源吸引着无数仁人志士挥洒热血。这里荒凉而富有,壮阔而神奇,召唤着一代代的建设者播撒青春和汗水。一部柴达木的建设史,就是一部有志之士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部劳动者和知识分子的奋斗史,亦是一部演绎时代悲欢离合的文学史。
20世纪50年代初,我的父母放弃平静的城市生活,主动要求从西北局机关调往青海,并请缨随长征老干部龚福恒组建中共柴达木工委、行委。那时人们这样形容柴达木盆地的环境:“风吹石头跑,大地白茫茫,路有冻死骨,牛羊伴野狼”。父母一腔激情不畏艰难,住地窝子柴板当桌,穿毡靴迎风沐雪。在父母和一大批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一批批农牧业合作社诞生了,一个个高原企业成长起来了。那时,父亲常说柴达木盆地条件艰苦,但天宽地阔正好施展抱负。母亲也说,只要一家人在一块儿,吃苦受累也心甘。在大家的付出和见证下,格尔木、大柴旦、都兰、乌兰建起了城镇,人们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
1979年春天,母亲带我来到了青海,来到她为之挥洒青春热血的柴达木盆地。当我与母亲乘坐汽车过黑马河,经日月山到达青海湖时,几个白色的斑点像几叶扁舟飘荡在浩瀚无垠的蓝色湖面上。我好奇地询问车里的人那是什么?司机师傅说那是湖里试射鱼雷的军舰。看着一望无际的蓝天和同样蓝得炫目的青海湖,我不由产生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慨。
记得刚来青海的那些日子里,我每天躺在用柳树枝条做窝的红柳丛中,以几本学过的中学课本和复习大纲,静心学习。很快,我参加了当年的高考。7月,过线的红榜贴在了母亲单位的墙上,分数242.5分,这分数不是太理想,估计去不了自己心中向往的院校。就在我和母亲感到喜忧参半的情况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高考考生中招收教师了,我以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综合74.5的高分走上了工作岗位,被分配到海西州卫校任语文教员。
三年的教书生涯在我的记忆中弥足珍贵。那些年,我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不敢丝毫懈怠,不管冬夏,哪怕大雪茫茫也会骑自行车去两公里外的学校备课上晚自习。在学校,我既当班主任,又兼公共语文课教学。其间,我与学生同学习、同劳动,拉沙石建水泥球场,排节目搞文艺汇演,涉齐腰深的水过巴音河,去敦煌鸣沙山游月牙泉,到草原参加少数民族老师婚礼,师生郊游白水河柏树山……那时的生活简单却不乏乐趣。令我难忘的是,40年后的2019年秋,当年我当班主任的预科班七名藏族女学生专程赴陕看望我。师生共叙当年往事别提多激动了,当年的学习委员赵梅英竟然一口气背出我上语文课时教过的李白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当她们给我们夫妇系上金色哈达时,我不由得眼睛潮湿,这些都是对老师的真情回报,更是大家难忘四十年师生情的最好写照!这给了我心灵极大的慰藉,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教育职业的崇高和伟大!
记得1982年的秋天,我考入了青海教育学院中文系(后并入青海师范大学),算是弥补了自己没上大学的遗憾。两年的专科学习中,我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文学的营养,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当代文学,从《诗经》到《荷马史诗》,从唐诗宋词到西方文艺复兴……这期间,我做起了文学梦,写了数十篇随笔和散文,如《飘花的草原》《盐湖行》《新来的校长》《柴达木的召唤》等。没想到阴差阳错,时任海西州委组织部部长的金家富从阅读小说中发现了我,将我调入了海西州委组织部,从此,我告别了教师生涯,走进了另一片新的天地。
一年后我被任命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委组织部干部科(含青干科)科长。那些年,由于工作需要,我差不多跑遍了海西的山山水水,从草原到雪山,从戈壁到农田,去过当时最边远的茫崖镇(现为茫崖市),也走过寸草不生的雅丹地貌。我和同事们进毡房小学、上盐船到矿山,在齐膝深的大雪中深入牧区察看灾情,也钻过牛羊栅栏了解基层情况。我听时任天峻县委书记的樊光明讲过他与狼的故事,也与新来的选调生肝胆相照交朋友,和考察干部促膝长谈……这些往日场景如今仍历历在目,海西,是我一生也难以忘怀的土地。
此后多年,我就那样追随着父母的足迹,一直生活和工作在青海高原,生活在海西。高原上雪山大地的雄浑厚重和老百姓朴实的爱与情谊吸引着我,感动着我;艰苦的环境磨炼着我,也成就了我。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我在依依不舍中离开了青海高原,离开了柴达木盆地。但无论我走多远,对她的思念却从未断绝。
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到柴达木盆地,她早已不再是我离开时的模样了——一幢幢高楼大厦在蓝天下拔地而起,高速路和城市立交网络通达四面八方,大漠戈壁披上了层层新绿……青海高原旧貌换新颜!她已经是中国西北旅游的打卡热地。
当我再次静静聆听《高原情歌》,被那动人心弦的歌声再次感动时,我突然间心生感悟:为什么我对那片瀚海高原念念不忘?为什么我常常因为那片土地泪湿衣襟?原来,我们的家仍在那片雪域高原;原来,我们心中的魂早已融入了那里的瀚海戈壁。
哦,我心中的那片雪域高原,她是我今生永远的眷恋!
作者:何振基;
短评:罗珺;
主播:罗珺;
配图:罗珺;
编辑:殷海燕;
主编:王十梅;
总监:王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