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月光与雪色

 

短评:

“ 月光雪色两清寒,见月初疑是雪团,看得雪光还似月,元来雪月一般般。”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月夜观雪三首》中的一首,描述了在一个月夜,月光和雪冷清的颜色给人的一种感觉。这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和青海作家马索里么创作的《月光与雪色》可谓异曲同工。在《月光与雪色》一文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书写了冬季最极致的搭配——月光和雪色。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唯美而富有诗意的月夜落雪景象,以此表达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关联性和相似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全文清新自然,引人入胜。

正文:

我在想,什么美是冬季最极致的搭配,心中遍念若干个意象,便走出陋室,走向寒风。今天的雪下得不厚,却也掩盖了这一无所有又无所不有的世界。踩在薄薄的雪上,脚底传来孤寂的“咯吱”声,“咯吱咯吱……”这雪也有语言,虽然落地无声,却碰之呻吟。天色蒙蒙,连到天边,连到月光的尽头。今夜是十五的月亮,我知道这云会消散殆尽的,唯有今夜才是大团圆的月亮,需要天下人敬仰,需要天下人唏嘘。风在一丝丝吹,云在一点点浮动,我在一步步走向月光深处,那里雪色正浓,今夜我不需要走到大街上,校园里足以我踏雪赏月。

校园孤寂冷清,一地雪干净的如同一块白玉,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虽是冷光点点,却让人热血沸腾。我的预料没错,云都消散了,天空亮得如同一潭清泉一般,连点污迹都没有。天上人间,空空寂寂,最是我追求的意境。原来,月光和雪色才是美的极致搭配。月光透过大气点射在大地上,雪降落的潇潇洒洒,铺就一片琼玉浑成。我是谁?说也可笑,问题却让人深深地沉到里面,无法言说明白,也苦得自己费尽心思了悟明白。今夜既然出来了,想想也无妨,毕竟这个问题早晚要想的。

我翻阅过一些书籍,道理总是说得很明白,却也不能让自己变得通达,这就有问题了。人是要有问题的,不然一天天地逐渐平庸了下来,哪时候觉得这人生很苦很难,怪得人便是自己了。虽然说孤独的人,一般是自找苦吃,但我觉得这未尝不是好事,孤独时便是与自己灵魂的独处,可以来一场自己对自己的对言,不用虚套不用伪装不用难为情,一切都可以那么自然。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总需要点意境来衬托,给学生讲多了意境,讲多了借景抒情,自己也就变得讲究了。我的追求于月夜,于雪夜,虽然没有“绿蚁新醅酒”,也没有“红泥小火炉”,但我自觉有一颗柔软的心,一颗能拥时光之影的心。

月光如银,雪色似玉,我心若镜。今夜最应该有诗,有烫酒,有红茶,有火炉。让月光,雪色,人心暂时都停聚在火炉边,吟诗的吟诗,喝酒的喝酒,喝茶的喝茶,不管是谁,都能感受到梦的真切,梦的温暖,梦的悠远。我愿意用所有孤寂换一刻的饮酒品茶论诗,今夜无以复加,我把今夜做赌注,来迎取世间最珍贵的东西。谁能有恰好的缘分,遇见千年独一回?所以,我的选择是在每个可以独行的时候,可以让灵魂自由自在。

抬眼望去,天色苍茫,深邃透彻,疏影旷远。我沿着自己的脚印,踏出了一圈圈人生之路。突然觉得母亲在耳旁低唠,我承认震惊地看到人类大脑无法解释的事情,我知道,此刻我与所有亲人接近,与所有诗人亲近。月光来自天堂,雪色也来自天堂,唯有我是遗落人间的造物。

采撷一段月光,接在我眼里的半山雪上。那山有精灵,有星火,有忙着转山转水的灵魂。夜就是奇妙呀,什么都可以有,什么都可以承载,就用一场空洞无声的回答了所有人的问题。红尘苦多呢,人生总也活不明白,为什么人需要活着走向死亡?而死亡又是活着的延续?这时候,我想起陶渊明,想起李白,想起苏轼,他们把月光当成梦;想起王维,想起白居易,想起柳宗元,他们把雪当成家。而我呢?我大概把诗当成了梦和家,毕竟有古人作伴,我就不言说如何孤独寂寞了。

这脚下的路,从那端走到这端,莫名其妙,却又清楚明了无比。我那么想远走他乡,总觉得远方才有温暖。看,远方有灯火,远方有薄雾,远方有疏影。冷清被风吹,无休无止,这一时刻世界被裹挟于其中。我觉得,这个世界就应该是安静的,静到人孤独时只看到几片孤烟默默地飘着,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毫无目的地浮游于天空之上。这就是生命的本真呀,人不论睁开眼还是闭上眼,这种境界才是最需要拥有的。我有月光,眼中满世界的雪色都很纯洁,我不学古人吟啸,每片雪花都有一位诗人的独语,我怕惊扰了千年的灵魂。

在孤独的月光下,沉默的一片雪上,一条脚印也能走出众生相。

作者:马索里么;

主播:谭梅;

图片: 谭梅;

短评: 谭梅;

编辑:李雪薇;

主编: 王十梅;

总监: 王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