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诗人笔下的七夕意韵
七夕,作为承载千年浪漫与民俗的传统佳节,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重要主题,青海籍诗人亦以笔墨为桥,将地域风情与七夕意涵相融,留下独特的文学印记。
清末诗人来维礼的七夕诗作《七月七日同张子繁甘登仁寿山》,将七夕与登临见闻结合。仁寿山的巍峨、黄河青海的壮阔入诗,七夕传说与实景交织,既展现地域风貌,也让节日情感在山河间延展,拓宽七夕诗的境界。
清末青海诗人基生兰的诗作——《和黎观察戊午七夕用谢法曹韵咏牛女诗》,开篇“皎皎新秋月,清晖照帘栊” ,以月色渲染七夕氛围,“当庭陈瓜果,乞巧向苍穹” 还原乞巧民俗,又借牛郎织女“会少苦离多” 的怅惘,融入对聚散的思考,末句“堪笑唐天子,徒劳意万重” 更添历史观照,跳出传统抒情,显深刻哲思。
李焕章在《七夕·少作》一诗中写,“双星相会是今宵,一水迢迢万里遥” ,以简洁笔触勾勒牛郎、织女相会的经典场景,“渡河还凭鹊填桥” 化用传说,质朴中见对七夕意象的精准把握,尽显传统节日在诗人笔下的鲜活。
来维礼、基生兰、李焕章三位青海诗人,均在诗作中赋予七夕别样的质感。他们的笔触未局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经典叙事,更融入了青海高原的壮阔与醇厚,让传统节俗在西北的苍茫意境中焕发新生。
这些诗作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成为青海文化脉络中珍贵的片段。它们让七夕这一全国性的传统节日,与青海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既延续了中华文脉的传承,也为节日内涵注入了独特的高原气息,至今读来仍能让人感受到传统节俗在不同地域绽放的别样光彩。
拍摄/制作/文字:王十梅;
编辑:王有婧;
主编:王十梅;
总监:王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