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智慧种进乡土 让才华开出繁花

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党建是串联乡土人才的核心纽带,它一头根植于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初心,一头连接着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新时代乡土人才培养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唯有发挥党组织的组织、政策、资源优势,才能打破枷锁,让乡土人才从“乡野微光”汇聚成照亮振兴路的“璀璨星河”。

玉树黑陶匠人延续着“露天堆烧”的古法;热贡艺人指尖能调配出百年不褪色的矿物颜料……这些扎根大地的智慧,从来不是“无主之珠”,而是需要党组织主动发掘的“宝藏”。各级党组织当紧扣“党建引领人才振兴”主线,将乡土人才摸排纳入“基层党组织办实事”清单,组织党员干部踏遍田埂院落、走进牧民帐篷,在袅袅炊烟中收录“土专家”的养殖秘方,在唐卡作坊里记录“田秀才”的绘画技艺。乡镇党委建立“党员人才联络站”,打破“唯学历、唯论文”的刻板标准,以“群众认可、实绩说话”为标尺,将民间巧思者纳入“乡土人才信息库”,让“藏在民间”的智慧成为乡村发展的“本土智库”。

党组织是破解乡土绝技发展困局的“桥梁纽带”。牧区党组织可联合高校、企业开设“订单式”培训班,党员技术骨干驻点指导,教牧民用手机 App 监测牛群、借电商平台销售牛羊肉。在非遗之乡,党支部可成立“传统技艺保护专班”,党员志愿者上门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帮助黑陶匠人、唐卡艺人申请专利。同时,推广“党建引领科技小院”模式,以村党组织为纽带,让科研人员与乡土人才结对,用“田间产量提升数据”“产品市场销量”替代刻板评价,打通“从土到洋”的上升通道,让乡土经验与现代技术碰撞出创新火花。

乡土人才的“破土飘香”离不开党组织的“政策托底”与“荣誉赋能”。将乡土人才激励纳入党建考核重要内容,打出“政策+荣誉+变现”组合拳,紧扣地域产业的脉搏,加强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为乡土人才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设立农业生产、传统技艺、文化传承等多个类别奖项,定期报道乡土人才的先进事迹与成功经验,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与成就感。搭建价值变现的桥梁,借电商流量、非遗市集让乡土特色产品增值,让老手艺成为“金手艺”。

从“大走访”发掘人才,到“联盟”培养人才,再到“政策”激励人才,党建红与乡土绿交相辉映,让每一份扎根大地的匠心都有了“主心骨”,每一个干事创业的梦想都有了“助推器”。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