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快评| 以创新破圈书写青海故事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谭梅
如今的青海,这座曾被视为“经济洼地”的高原城市,民营企业正用一个个 “硬核操作” 打破刻板印象——从盐湖里“种”出锂电池原料,在戈壁滩上“晒”出绿色算力,草原牦牛挂上“数字身份证”。这些创新实践,藏着青海民企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发展密码”。
走进青海民营企业采访,心中颇有感触。政策的温度与力度,是企业敢闯敢试的底气所在,好的政策就像催化剂,能让企业的创新活力加速迸发,而企业创新发展,正是激活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青海民企的创新,始终绕不开“生态”这个关键词。在黄南大草原上,牦牛群有了“电子身份证”,扫码就能看到每头牛的生长轨迹,而带“生态码”的牛肉还让牧民增收致富;柴达木盆地的枸杞地里,光伏板和枸杞苗“高矮搭配”的共生模式,也让枸杞增产两倍多……这些创新现场让人们不禁感叹,青海民营企业真正读懂了生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这些实践生动印证着一个道理:在青海,保护生态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最好的 “增值项”。而这一切成果的取得,核心还是在于企业不断地创新探索,用新方法、新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了解青海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总能被一种力量打动:企业家们既有“敢闯无人区”的魄力,又有“捧着金碗要创新”的清醒。他们不满足于守着青海的资源“吃老本”,而是主动跳出舒适区,用创新的思维挖掘资源的新价值。这正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也让我们对青海民营企业的未来充满期待。
如今,青海省登记在册60.47万户经营主体里,民营经营主体达57.22万户,占了94.62%。民营企业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在看似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顽强的生命力。看着这些企业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坚信,只要始终紧握创新这把钥匙,青海的民营企业定能在发展的浪潮中劈波斩浪。相信这些扎根青海大地的创新者,终将在青海的蓝天白云下,书写出更多“从0到1”的破圈故事。
编辑:王有婧;
主编:罗珺;
总监:王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