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深处绽放绿色奇迹——青海金川矿业夏日哈木镍矿见闻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冉志敏 

9月3日,穿越茫茫戈壁,车轮碾过柴达木盆地一望无际的砾石荒原。经过4个多小时、130多公里的颠簸行程,“生态绿洲,高原之美”媒体行采访团今日抵达隐藏在群山环抱中的金川矿业夏日哈木镍矿区。在这片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的极端干旱地带,一座现代化绿色矿山正在书写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动人篇章。

夏日哈木镍矿资源储备雄厚,目前拥有1宗采矿权(面积4.74平方公里)和4宗探矿权(合计面积101.38平方公里)。探明矿区镍金属储量达104.79万吨、铜金属量22.42万吨、钴金属量3.66万吨,为国家战略资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面对戈壁滩严酷的自然条件,该矿创新推行“光伏+储能+电动化”的立体模式,建成电蓄热锅炉1座、换电站3座,投用纯电矿卡65辆及电动钻装设备7台,采剥工序绿电设备覆盖率达65%以上。年减排二氧化碳66.3万吨,节约标煤4500吨,相当于在戈壁滩上种出360万棵树的碳汇效益,硬生生给荒凉的戈壁滩添了份“生态底气”。

科技创新成为绿色生产核心动能。矿山依托“智慧大脑”系统,运用无人机三维扫描、边坡毫米级监测构筑安全防线;选矿通过AI动态调控,使镍回收率较投产初期提升15.3%,2025年上半年达68.72%,年节电超800万千瓦时,远程操控、无人驾驶项目的稳步推进,更让这座高原矿山透着满满的“未来感”。

最让人惊喜的,是戈壁上长出的“绿洲”。沿着矿区道路行走,连片的植被在风中摇曳——企业创新的“覆土保墒+耐寒育种”技术,打破了高原戈壁难种树的魔咒,13万平方米绿地在此扎根,固废规范处置率达100%。2025年启动的二期绿化工程已新增植被2万平方米,昔日荒芜的土地,正变成高海拔干旱矿区生态修复的样板。如今,矿区露天采矿场已形成23个作业平台,采用全境界开采工艺,设计年生产规模561万吨,累计完成采剥总量2493.7万立方米;2025年计划供矿量500万吨,截至7月已完成305.92万吨。选矿系统更是高效运转,“半自磨+球磨+顽石破碎”等先进工艺保障下,日处理矿石稳定在16000吨,原生矿回收率超70%,镍综合回收率未来有望达到75%,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刷新。

“绿色发展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回望这片在戈壁上崛起的绿色矿区,青海金川矿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龙的话掷地有声。他表示,未来,这里将继续做“两山”理念的坚定践行者,用资源安全护航国家战略,用生态答卷回馈雪域高原,为青海高海拔矿山可持续发展,交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金川方案”。

编辑:殷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