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黄河继续向前
达然姐一家。 受访者供图
在黄河上游的川甘青交界处,海拔3535米的高原上静静坐落着阿坝县求吉玛乡求吉玛村,这里便是达然姐一家生活的地方。推开帐篷,映入眼帘的是茫茫草原,走出家门,奔腾不息的黄河便展现在眼前。
达然姐未曾读过一天书,却将六个孩子悉数送进了学校。这是六个孩子的读书梦,也是身为母亲的抉择。“我家就坐落在黄河畔,孩子们的路,需要跨越这条河继续向前。”达然姐语气坚定。
达然姐家是典型的牧民家庭,她的丈夫才华因肢体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全家依靠放牧以及经营的小卖部维持生计。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六个子女没有一人辍学。长女色尔措已从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目前在乡里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次女多基错正在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求学。三女央金达哇宗就读于绵阳市游仙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在乡政府担任见习岗位。长子扎西吉、四女旦让益准和幼子扎西严扎,均在求吉玛乡中心校读书。
当被问及为何坚持让所有孩子接受教育时,达然姐微笑着说:“我连账都算不明白,深切体会到了没文化的苦头。要是我读过书,说不定早就把小卖部发展成大超市了。”她继而又说,“他们这一代,不能一辈子都放牛。唯有读书,才能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
谈及过往的生活,达然姐满是感慨。“以前孩子还小,家庭的重担全压在我一个人身上。挖药的时节,从4月采挖虫草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采挖甘松结束。有一年,贝母的价格涨到200元一斤,我那一年靠挖药赚了13000元,高兴得睡不着觉。到了冬天,我就在黄河边开了个小卖部。进货的时候,只能用马驮,靠人背,生活十分艰难。”
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和教育扶持力度的持续加大,求吉玛这个往昔闭塞的边界牧村,发生了切实可见的变化。达然姐感慨:“国家政策十分优越,现在公路直接通到了家门口,生活便利了不少。只要人勤劳肯干,供孩子读书并不是什么难事。”更为可喜的是,大女儿色尔措和三女儿央金达哇宗已经回乡工作,不仅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也让教育投入得到了回报。
黄河水奔腾千年,岸边的故事正悄然改写。这靠的并非上天恩赐,也非大地眷顾,而是一项项国家政策的切实落地,是一位普通母亲的坚定抉择,是一群孩子迈向远方的坚实脚步。如今,在求吉玛村,像达然姐家这般坚信“教育才是出路”的家庭日益增多,“重教”正成为黄河边牧区的崭新风尚。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