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河奔涌万象新

黄河宁,天下平。

保护黄河长久安澜,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如一条巨龙,在甘肃“两进两出”,流经913公里,覆盖全省9个市州59个县市区、34%的国土面积。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黄河国家战略首倡之地,甘肃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黄河上游要抓好水源涵养”的战略定位,在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产业转型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精准发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甘肃答卷”。

守护黄河长久安澜    

初秋的玛曲草原,褪去盛夏的浓绿,换上金绿相间的新装。黄河在此放缓脚步,蜿蜒成“九曲之首”的柔美弧线,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高原画卷,尽显生态之美。

玛曲,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功能区,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

曾几何时,受气候变暖、鼠害以及超载过牧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玛曲草原一度面临沙化、退化等生态问题。为解决草原退化问题,玛曲县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通过种草改良、围栏封育等多重措施,青绿得以重现。

如今的玛曲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黄河玛曲段雄浑壮美、风光旖旎。

重要的地理位置,突出的生态功能,赋予了甘肃守护黄河安澜、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历史使命。

甘肃率先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构建1+N+X政策规划体系,搭建起实施黄河国家战略的“四梁八柱”;扎实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协同推进工业、生活、农业和尾矿库“3+1”污染综合治理,努力将黄河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河。

工业污染防治方面,完成沿黄34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建立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源管理制度,流域内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4058张。

生活污染防治方面,沿黄9市州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62座,其中59座完成提标改造工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4%以上;全省黄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34.22%。

同时,甘肃省持续推进流域协同保护机制,与四川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围绕尾水湿地建设、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河湖缓冲带建设等,谋划一批项目纳入中央储备库,推动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改善。

经过不懈努力,截至2024年底,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今年1至7月,黄河流域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2.68%,14条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均达到“长治久清”级别,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现“一河清水送下游”。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大河奔涌,滔滔不绝。千百年来,黄河哺育了陇原儿女,润泽着山川大地。

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以来,甘肃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产业绿色转型为突破口,深入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发展,擦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底色。

绿色农业稳步发展。甘肃坚持挖掘寒旱资源禀赋、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制定《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行动方案》,拓展建设“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制定《甘味农产品品牌管理办法》,持续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今年上半年,“甘味”农产品销售额达154亿元、同比增长13.3%,“甘味”品牌实现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四连冠。

绿色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甘肃加快黄河流域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培育国家级绿色载体13个,认定省级绿色载体89个,认定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31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62个;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至18.3立方米,下降21.5%。

新能源产业实现跃升发展。甘肃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205.4万千瓦,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均居全国第2位;引进配套产业项目170多个、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79户,逐步形成西部乃至全国新能源产业链条最完整、聚集效应最明显、辐射带动能力最强劲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全产业基地。

……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甘肃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如今,翻开甘肃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全景图”,处处跃动着蓬勃的绿色动能,“向绿而行、逐绿而兴”,已成为甘肃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续写黄河文明时代华章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白银市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这里,工矿印记、红色基因、丝路遗存与黄河文明交相辉映。

近年来,白银市依托黄河、工矿、红色、丝路等特色文化,实施明长城、小川瓷窑和永泰龟城等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黄河之上·多彩白银”文旅品牌价值不断跃升。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064.5万人次、同比增长12.8%,实现旅游花费143.7亿元、同比增长33.6%。

……

陇原大地,文化厚重,文脉绵长。

甘肃黄河流域历史遗存丰富厚重,从大地湾遗址的远古文明曙光,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瑰宝,再到麦积山石窟的精美雕塑,无不彰显着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甘肃做足“黄河文章”——

以黄河文化旅游带甘肃段、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区为支撑,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其中,“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等6个项目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平凉市灵台桥村遗址被列入“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项目。

打造《飞天》《大禹治水》等文艺精品,举办黄河文化艺术节、海外推广季等活动,借助旅游热点开展惠民演出,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

发展演艺、非遗和研学等新业态,打造兰州老街、临夏八坊十三巷等文旅消费集聚区,构建以长城、长征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崆峒山大景区、麦积山大景区为支撑的旅游景点矩阵,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正在陇原大地展现出新的时代魅力。

大河奔涌,气象万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甘肃将坚决扛好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不断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黄河国家战略贡献更多甘肃智慧和力量,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