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在“引进来”与“沉下去”间找答案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陶 然
采访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冷凉蔬菜产业的这些天,田间地头的“南腔北调”让人印象深刻。景阳镇茼蒿基地里,山东人孙聪聪用带着寿光口音的话语叮嘱村民采收技巧;城关镇下寺咀村的大通森田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安徽人王显付对照内地市场需求,选择蔬菜种植品种;汇丰公司景阳基地里,智能温室的生产技术总监杨涛是从甘肃张掖请来的。
这些“外乡人”,带着技术和销路,把大通的冷凉气候与优质沃土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
甘树湾村产业强镇冷库内,打包场景每天都热火朝天。村民中手快的人,旺季一个月甚至能挣1.5万元。不少人把自家土地流转出去,既能拿到稳定租金,又能在家门口打工。说起收入,大家脸上都透着藏不住的喜悦。可当我追问茼蒿种植的技术细节,村民却纷纷摇头:“这些都是老板说了算,我们照着做就行。”
这样的反差在采访中多次出现。本地农民的腰包确实鼓了,但从品种选育到市场渠道的产业“核心密码”,大多还攥在“外乡人”手里。
转机已在悄然萌芽。在景阳镇政府,一份赴山东寿光的考察名单摆在桌上。镇党委书记焦强年指着名单说:“今年5月我们专程带队去学习,不只是学种茼蒿,更要学冷链管理、品牌运营,把全链条经验带回来。”汇丰基地的育苗中心里,与本地高校、农业部门合作的新品种选育试验和育苗工作正稳步推进;青林乡的沈玉山也在不断突破,从最初购买成品菌棒,到仅用一年就掌握自主发酵装包技术,如今还在尝试培育新菌种,攻克菌丝分离的关键难题。
大通的冷凉蔬菜产业,像极了智能温室里那株向上生长的番茄藤。“外乡人”带来了最初的“种子”与种植技巧,而本地人的学习、探索与突破,正让这株藤蔓往土地深处扎根。只是,从“跟着干”到“自己主导”,从“卖力气”到“掌技术、懂经营”,这条路还需要慢慢走。
我们期待下次再来时,能看到更多本地的“孙聪聪”“杨涛”,听他们用带着大通口音的话,底气十足地讲述自己的种植经、产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