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动物朋友们

索南多杰在家门口寻找野生动物的身影。本报记者 

猞猁一家三口。索南多杰 摄

“这张照片是白唇鹿群,在我们这边比较常见。”

“旁边的马鹿胆子很大,我拍这张照片的时候距离不到20米,它不但没跑,还摆了好多造型。”

“欧亚水獭我小时候几乎没见过,可这些年冬天见到的越来越多了。”

……

9月11日,在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德昂乡唐什加村,牧民索南多杰正整理着他拍摄的野生动物照片,这些照片是秋季牧场放牧时拍摄的。这些影像资料被他视若珍宝,一一导入移动硬盘——一块2T的硬盘,俨然成了他的“生态宝库”。

索南多杰家客厅的墙面上,挂满各类野生动物的照片,这里成了他简单却充实的工作室。忙里偷闲,索南多杰总会向人娓娓道来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今年35岁的索南多杰,家住达日县德昂乡唐什加村,房屋距离黄河不到百米。从未上过一天学的他,不仅学会了摄影和电脑操作,还因此走出牧场,前往上海、西宁等地参加展览,开阔了眼界。

这一切的改变,始于2018年。当时,索南多杰和村里的15位年轻人自发组建了唐什加村生态环保摄影协会。他们自掏腰包,购置相机、无人机和电脑等设备,索南多杰一人就投入四万多元。

谈起初衷,他说:“我是一名林草管护员,每天放牧巡护都能遇到不少野生动物。最初就是想用相机把家乡的野生动植物记录下来。”

协会成立后,分设野生动物、植物和山水自然风光三个摄影小组。作为发起人之一,索南多杰担任野生动物组组长。通过三幅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索南多杰道出了对家乡的热爱。

山脊上的马鹿——“这是我学摄影一个月后,第一次拍出自己比较满意的照片。当时我和老师一起出去拍摄,他也认可这张作品。”不过老师也提醒索南多杰,尽量在清晨和傍晚拍摄,中午光线太强,效果往往不理想。

索南多杰家所在的黄河沿岸,常有成群的马鹿和白唇鹿出没。他回忆:“每年冬天,黄河浅滩会聚集许多野生动物,尤其是岩羊和马鹿。最多的一次,看到超过五十头马鹿一起活动。”

打闹的藏狐兄弟——“这张藏狐兄弟打闹的照片,背后有个耐心的故事。那天我正放牧,无意中发现一处藏狐的洞穴。为了不惊扰它们,我决定在不远的地方静静等待。一直等到夕阳西下,天色渐暗,藏狐妈妈才悄悄离开去觅食。这时候,四只小家伙终于按捺不住,蹦跳着冲出洞穴,互相扑闹、翻滚。我赶紧举起相机,连续按下快门,捕捉到了它们最活泼的瞬间。”

“虽然那一刻的光线已经微弱,画面颗粒感稍强,清晰度也受了影响,可它们亲密无间的模样,那种自然流露的生机,让这张照片在我心中格外特别。即便技术上不算完美,它依旧是我非常珍视的作品。”

猞猁一家三口——“那是2021年11月,我正在麦尼沟放牧。刚爬上山坡,就注意到对面山头上有一个身影,仔细一看,竟是只猞猁。我立刻停下脚步,迅速给相机装上长焦镜头,透过镜头仔细观察。原来那是一只猞猁妈妈,身边还紧跟着幼崽,它们安静地趴在山顶。我屏住呼吸,连续拍摄了几张。”

“拍摄完后,我将照片放大细看,突然发现画面右侧的草丛中居然还藏着一只小猞猁!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惊喜万分。拍摄自始至终,它们都没有察觉我的存在。以前放牧时也曾远远见过猞猁,但像这样清晰地拍摄到一家三口,还是头一回。那一刻的激动和喜悦,至今难忘。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下猞猁家庭的珍贵瞬间,也更让我体会到自然的神秘与生命的温暖。”

采访接近尾声,索南多杰说,最初他只是想记录家乡的动植物,而现在,他更想通过这些影像,让更多人了解他的家乡,了解黄河。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