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之争,本质是信任重建的突围
近日,“预制菜”话题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据第一财经报道,预制菜国标草案即将公开征求意见,“简单复热”与“复杂复热”的界定成焦点——袋装烧鸡简单复热算预制菜,袋装烤鱼加配菜重烹则不算。这场技术细节争论,实则暴露产业深层问题:工业化烹饪普及下,消费者与企业的信任鸿沟,才是“方便”与“安心”间的最大阻碍。
预制菜定义难统一,表面是“复热程度”分歧,背后是食品工业与大众认知的错位。业界对中央厨房菜品属预制菜有共识,但消费者常将“工业化”与“不新鲜”“没灵魂”挂钩。此前网红餐厅用18个月保质期预制菜遭质疑,虽技术上合理,可消费者更在意“现做还是流水线出品”。当“现制”成餐饮情感溢价,预制菜便带着“妥协”标签,满足效率却挑战国人对“锅气”的执着。
更需警惕的是,部分企业将“预制”异化为营销噱头。行业协会曾将“即热、即烹、即配、即食”全归为预制菜,使几乎所有菜品都能贴“预制”标签。这种模糊操作,本质是透支消费者知情权,受损的不仅是行业信誉,更是大众对“吃”的信任底线。
预制菜国标的意义,在于为信任重建划底线、搭桥梁。一方面,需明确“简单复热”技术边界,如规定复热时间、温度阈值,让判断有依据;另一方面,要强制企业公示预制菜使用比例、加工环节,甚至开放后厨监控——老乡鸡明示预制菜占比的做法,比辩解更有说服力。消费者要的不是“绝对现制”,而是“知晓情况”的安心。
长远看,预制菜普及是食品工业现代化必然趋势。日本、美国预制菜渗透率超60%、80%,我国10%-15%的渗透率意味着巨大潜力。但技术进步不该用“标准化”碾压“烟火气”,而是以高效传递“吃的温度”。当企业坦诚告知食材来源与加工流程,消费者理性看待“方便”的价值,预制菜的信任突围战才算打赢。
标准从不是画地为牢,而是架起技术与人心的理解之桥。预制菜保质期可长,但消费者信任窗口期很短。唯有让“预制”成清晰规则,让“方便”与“安心”不再对立,关于“吃”的讨论才能回归“吃得更好”的本质。
文字:王志高;
图片:AI生成;
编辑:殷海燕;
主编:秦睿;
监制: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