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 “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比例持续上升。超重肥胖,不仅会影响孩子身体健康,还可能带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新华社
  • 新化合物能修复RNA异常 有助开发罕见病新疗法

    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研发出一种低分子化合物,口服后能修复RNA(核糖核酸)错误剪接,从而为治疗法布雷病等基因突变引发的罕见遗传病提供新思路。

    新华网
  •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科技视点·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过去对接成果资源往往要靠‘人脉’,现在通过线上平台就能精准高效地找到所需专家,切实解决了项目推进难题。”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技术经理人朱明光说。   在日前举行的中关村论坛上,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围绕“优质成果—技术需求”精准匹配,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属人工智能大模 ...

    人民日报
  • “边飞边充电” 无人机咋实现(唠“科”)

    很多人都听说过“空中加油”:飞机在空中补充燃料,边飞边加油,提高续航能力。现在,天空中有“续航焦虑”的还有无人机。近年来,无人机在高空拍摄、地貌测绘、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大显身手。那么,无人机能否实现“边飞边充电”呢?

    人民日报
  • “健康破坏者”变身药物合成帮手

    在生物课上,活性氧家族总被描绘成破坏分子结构的“反派角色”。作为这个家族的重要成员,超氧阴离子长期背负着导致细胞氧化损伤的“恶名”。

    人民日报
  • 穿透星际尘埃,看见更清晰的“银河”(探一线)

    近日,基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运行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多类型恒星的精确参数和Gaia卫星数据,中外天文学家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亿颗恒星级消光数据库,绘制并发布了首幅覆盖全天的银河系三维尘埃消光规律图,为之后的天文观测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全新视角。该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 ...

    人民日报
  • 2025年“科学突破奖”揭晓

    目前全球奖金额最高的科学奖项“科学突破奖”2025年度获奖名单5日在美国洛杉矶揭晓。美籍华裔科学家刘如谦因在基因编辑领域的贡献获得其中一个“生命科学突破奖”。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