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评论

  • 转人工客服,怎么这么难?(民生观)

    及时响应客户诉求,快接、快办、办成、办好,才能让更多人敢消费、愿消费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与智能客服沟通,不是重复提问,就是答非所问;一顿操作转人工,电话里总是传来“人工座席忙”;好不容易接通,提示还需再排队……在一些消费领域,智能客服不智能、转人工难等问题普遍存在,大大降低了沟通效率,给消费 ...

    人民日报
  • 让“身体倍儿棒”成为大学生标配(体坛观澜)

    今年毕业季起,云南全省92所高校将推行“大学生体质健康优良证书”制度,每年体质健康测试在80分以上的学生,毕业时可领到“大学生体质健康优良证书”,网友生动地称其为“身体倍儿棒”证书。

    人民日报
  • 从“轻微免罚”看涉企执法方式转变(金台锐评)

    超市货架5包黑糯米超保质期1天,自行及时改正召回,免予行政处罚;2家粮油企业大米存在标签瑕疵,鉴于其违法情节轻微,责令改正后免予处罚……近日,市场监管部门公布一批典型案例,其中,执法部门“轻微免罚”的执法探索引起广泛关注。

    人民日报
  • 跑好“人机共跑”的马拉松(评论员观察)

    人形机器人如何适应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助力人类文明进步,是一场更为壮观也更具挑战性的“人机共跑”马拉松   在人形机器人这个新赛道上,我国是后来者,但具有后来居上的优势和潜力   不久前,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在京完赛。20支人形机器人参赛队和人类选手同场竞技,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

    人民日报
  • 信心“燃”起来 实干“酣”下去

    因为实干,不仅拉动了经济“量”的增长,更让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实现了“质”的提升。要让全省上下的信心“燃”起来,让实干“酣”下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步伐,牢牢把握国家调整宏观政策、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产业链重构、培育新动能等重大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 ...

    青海日报
  • 抓作风须坚持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是一种以长期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追求的是长期效益而非短期利益。有的干部在办公室里坐久了,想问题办事情局限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甚至养成了“衙门习气”“官僚作风”,以“键对键”代替了“面对面”,与群众交流渐少……

    青海日报
  • “求证式”调研要不得

    调查研究作为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在实际工作中千万不能“新瓶装旧酒”,需要用“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调查研究的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刘小源改进调查研究位列中央八项规定第一项,明确要求,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问题从群众中来,因此寻找问题也要到群众中去,调 ...

    青海日报
  • 海晏河清天地宽

    作风建设成效如何,群众体会最深。要深刻感悟作风建设里的鉴古知今之道,在抓长、长抓上下功夫,以优良作风将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青海日报
  • 公厕地图暖人心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今天,期待城市创建多从“厕所地图”这样的微创新出发,在点滴细节中累积群众稳稳当当的获得感,书写更有温度的文明城市建设篇章。

    青海日报
  • 干事创业要多些“死磕”劲

    揪着问题不放“死磕”解决办法正是年轻干部需要修炼的基本功。”年轻干部的成长道路上,应秉持“揪着问题不放”的执着,进一步培养问题导向,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再解决”的良性循环思维,不断攻坚克难,实干争先。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青海日报
  • 以满格状态驱动“人才引擎”

    各级党组织要坚持需求导向,绘制“人才需求热图”,建立“揭榜挂帅”机制,通过“人才画像+需求清单”实现精准对接,让揭榜者能施展所长。为专业人才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金蓝领技能工作室”等建设,推行现代学徒制,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人才培育当如“琢玉成器”般用心,通 ...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