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时深刻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时深刻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企业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新时代中国民主的新进展与新创造,拓展了中国民主的实践场域与理论形态,既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鲜明标识,又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关系人民群众能否感受党和政府温暖的“神经末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下,各地基层治理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习近平总书记赴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联系实际细化实化抓手,坚持久久为功。要明确责任、到底到边、见事见人地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伟大的中华民族拥有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悠久传统,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积淀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并不是西方社会所独有的。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文化史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中华民族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一系列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为了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本报理论版今起推出“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专栏,邀请专家学 ...
最近,以DeepSeek、宇树科技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引发社会各界对当地清正务实政风的好评。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作风就优。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驰而不息肃清不正之“风”、剔除腐败之“疮”,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乡村治理更加有效,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是《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不仅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 ...
202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指出:“要引领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兴领域规则制定,加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和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类。”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治理挑战。
电视专题片《反腐为了人民》中,四川省射洪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原股长马军在深刻忏悔时以农田稻麦“内里”清白作比,一句“我们挣这个钱,你再怎么剥,它都是黑的”发人深省。腐败侵蚀社会肌理、蠹食民心国本,更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家风传承是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培育文明乡风”作出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等重大部署,为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持续提升乡村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