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文化

  • 石头

    静默的时候,面前一块比头颅略大一圈的铁青色石头与我相对,铁青色石头正面似人脸模样,有天然线条勾勒出一副不怒自威的表情。静默中面对这纹丝不动的坚硬石头,和它对视的目光总是难以专注、持久。每一次都是我的目光在游移中逃离,显然,血肉之躯与生俱来的柔软、脆弱,总是难以和石头的刚强对峙。

    青海日报
  • 沉浸到高品质的思考与创作之中

    在新闻采写方面,青海老报人、老作家王文泸有着丰厚的经验和独到的观点,他严谨、敬业、执著的职业精神为青海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榜样。王文泸在新闻报道上取得的成就,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把鲜活的新闻事实、现场气息与文学的审美表述完美地嫁接在一起,他的深度报道,尤其是人物通讯,每出一篇,都堪称范文。

    青海日报
  • 盛世翰墨催奋进

    金秋送爽,翰墨飘香。在这收获的时节,我省书画篆刻家各展所长,挥巨笔,书华夏伟业;蘸色彩,绘祖国盛世;握刻刀,琢最美华章。他们以书言志,以画寄情,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倾注于笔端、纸上、刀尖……

    青海日报
  • 戈壁深处的编辑部

    1979年冬。我第一次把自认为是文学作品的《丝语》的每一个字抄写在信笺的格子里,非常慎重地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把装着稿件的信封放进羊皮大衣里面的衣兜里,戴上狗皮帽子,顶着呼啸的风沙,去戈壁矿区唯一的邮局,双手捧着信封,庄严地递给邮递员。

    青海日报
  • 诗咏祖国 歌颂盛世

    金秋时节,清风送爽、穰穰满家。在这喜迎新中国七十三周岁华诞之际,青海大地一派喜庆。看!河湟谷地硕果累累、粮食满仓;环湖草原,牛羊成群、牧歌动听;祁连山下,百兽竞走、飞鸟归林;三江源区,天高云淡、千湖竞秀;瀚海戈壁,盐花晶莹、气象万千……

    青海日报
  • 青藏高原为什么越来越受美术创作者青睐

    9月2日至10月14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作为一名在青海工作多年的大学老师,步入展厅,我被众多高原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雕塑作品深深吸引。细细观览作品,不论是从艺术创作构思的独特性,还是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来看,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可以称得上是此次艺术节美术作品 ...

    青海日报
  • 九月

    九月如期而至,九月如约而来,此时,一种亲切的眷念浮现心头,一望无际、辽阔无垠,如青春犹在,若生命告白,那一缕缕情愫包裹着周身,惬意而悠扬。

    青海日报
  • 秋分在野

    今日将秋两半均,平衡昼夜等长匀。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像一把玲珑的剪刀,既平分昼夜,也平分秋色——一半收获,一半萧瑟。于是,农人手捧沉甸甸的粮食,满脸含笑;于是,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留下许多悲秋、伤秋、念秋、怀秋的千古绝唱……

    青海日报
  • 对厚重高原文学的深切坚守

    大美青海闻名遐迩,拥有多彩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让无数人心向往之。生长在青海的大麦青稞,作为一种高海拔高寒作物,散发着独一无二的高原神采气质。青稞主题散文创作,喻示着勇敢肩负时代责任的深情书写,是对雪域的敬畏,对万物的礼赞,更是对厚重高原文学的深切坚守。

    青海日报
  • 河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为何多网纹?

    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把彩陶作为生活用具,彩陶结合了土的凝重和火的热情,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想像,成为史前先民展现非凡艺术才能的重要载体,是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史前先民繁衍生息的历史见证,是人类审美意识的标志性器物,也是青海文化中最为古老、最具特色、最有诱惑力的一盏历史明灯,它闪烁着中国西部远古文化的灵光 ...

    青海日报
  • 古什群峡握桥史话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一路奔流,汇聚了青海高原上众多的河流小溪后,急匆匆来到甘青交界处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这里,黄河水的长期切割造就了古什群峡,呈现出碧水映丹霞的独特景观。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