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文化

  • 春来江水绿如蓝——读伊沙小说《白居易》

    继《李白》之后,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人民出版社,最新又推出了诗人伊沙的“河岳英灵”系列之二——长篇历史小说《白居易》,对于万千心系白居易和其诗歌的读者,可谓一桩幸事和喜事。

    青海日报
  • 唱给宇宙最淳朴的情歌——纳秀艳诗集《素儒诗选》序

    壬寅秋初,纳秀艳教授寄来了将要出版的《素儒诗选》,嘱我作序,我虽然研究诗词,平日兴致来时也写上几首小诗,虽自知能力不足,只是近些年来一些诗人经常私下诟病文学院的教授不会写诗,显然是一叶障目,于是接下了这份苦差事,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细细品读纳教授“唱给宇宙最淳朴的情歌”,以下便是读后之感。

    青海日报
  • 上孙家寨埋藏着历史的远方

    汉武帝时,将河湟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并在今天的西宁周边设立了长宁亭等三个边亭。2100多年来,长宁作为地名保留至今,成为青海沿用时间最长的行政地名。

    青海日报
  • 走进郭世清的艺术世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用绘画艺术表现青海生态之美,“为祖国山河立传”,其用心血创作的作品,是典型的青海高原生活和生态美的咏叹调和史诗画。

    青海日报
  • 草垛情怀

    村里家家户户门前得码两个草垛,红麦草垛和白麦(阿孛)草垛。草垛是乡土的衬景,有了草垛方显乡土的厚重和温馨。去梦中回味曾经的草垛和麦香吧。

    青海日报
  • 活出浅绛的味道

    我更不会去追求那些死也带不走的东西,就算那可能让我的余生会引来一些人羡慕。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这种“浅淡”的呢。人若活出浅绛的味道,基本就没有了奢望、怨怼和暴力,还有最好一处,就是不再自恋。

    青海日报
  • 春天里

    一树无名之花,让写意的虬枝

    青海日报
  • 观音山上茉莉开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东莞市樟木头镇,是一片有着600多公顷面积的绿色山水。

    青海日报
  • 河湟梯田,山坳上的农耕诗篇

    去年金秋时节,老家兄弟用微信发来组图,给我分享大西北河湟梯田的秋色。组图是当地一位摄影家航拍的,只见蓝天里白云飘浮,山坳里梯田环绕,一层层、一畦畦成熟的农作物色彩斑斓,与山前蜿蜒的高速公路,共同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图画。

    青海日报
  • 高原报春花

    从青海东大门民和进入河湟谷地,再翻过日月山、达坂山到青南草原和祁连山地,沿途的山坡和草原上,一到春天,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细碎小花,青海人把这种小花叫“晶晶花儿”。

    青海日报
  • 我的煎饼岁月

    ​食用煎饼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食物即煎饼,虽是传说,足以说明食用煎饼历史之悠久。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