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文化

  • 青铜时代卡约文化卷角七孔铜钺

    这件铜钺出土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阿哈特拉墓地卡约文化墓葬。它长28厘米,宽6.3厘米,厚0.4厘米,质地为铜,钺身宽扁,呈长条状,刃部呈弧形,方形柄,钺身排列7个大小近乎相同的圆形穿孔,近肩部有4个长方形小穿,用于固柲,刃两端内卷成圆形孔。这件铜钺造型别致,做工精细,体量大,在青海出土的青铜时代铜器中 ...

    青海日报
  • 一位藏族女放映员的15载光影路

    一圈又一圈的盘山路,像一条没有尽头的长绳,缠绕山腰,越过山冈,路一边的悬崖深不可测,伴随着山间的寂静与清冷迎接着不多的来客。

    青海日报
  • 让生命化作那朵雪莲

    诗歌和戏剧是文明传统中最古老的根脉,它们也承载着最为广大而持久的教化。几乎所有的文明体系里都有较为完备的诗歌和戏剧谱系,它们不仅有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面,往往还有敬赞天地人神的一面。每一种大的文明都会留下独属于它的动人诗篇和经典剧目。它们牵系着人心中最为幽微的情感抱负、心理结构,因而世代相传不衰。

    青海日报
  • 青铜时代卡约文化鸠杖首

    这是一件1983年征集于湟源县大华中庄的鸠杖首,它通高11.3厘米,宽3.8厘米,直径2.8厘米。铜鸟阔喙圆眼,大嘴,长颈,体态丰满,腹部有8个人眼状镂孔,鸟腹内空,其中有一石球为铃铛。

    青海日报
  • 地方志是亟需深挖的文化“富矿”

    地方志作为“一地之百科全书”,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文化、人物、风物、民俗等各个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聚宝盆”。重视、研究、借鉴地方志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地情文化,能帮助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也有助于启示我们在了解昨天的基础上,开启更美好的明天。

    青海日报
  • 黄沙头上植绿人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黄沙头,有一小截如坠落在广袤绿色里的黄沙带。曾多次听人感叹过贵南人治沙的不易,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曾经以黄沙而闻名的贵南县黄沙头,在一个小型的帐房超市里,听人讲让贵南县人民刻骨铭心的治沙精神。

    青海日报
  • 舞蹈纹彩陶盆 邂逅青海五千年前的艺术珍品

    青海省位于祖国的西部,雄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多样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经济形态、复杂的民族结构让青海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这里留下了6000余处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存,所发掘文物中最著名的就是舞蹈纹彩陶盆。

    青海日报
  • 风从青海来

    青海作家李万华是青海高原上的行走者,亦是静观者。行时群山排闼、花鸟相随,静时云卷云舒、江河入目……青藏高原上的风物在她笔下不仅厚重而又温暖,还流淌着新鲜而又明亮的生命力。

    青海日报
  • 青铜时代卡约文化金贝

    金贝是利用金箔制成的仿贝形饰物,式样与海贝相若,似瓜子状,最宽处在贝的三分之一部位。金贝正面稍圆鼓,中间纵向仿海贝压划出凹槽,槽两端各有一孔,用于穿挂细绳线。

    青海日报
  • 宝库河畔的铁家庄

    沿227国道一路前行,经过老城关往北走两三公里,公路右侧坐落着一个小村子,它就是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铁家庄村,是通往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和甘肃省张掖市的必经之路。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