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文化

  • 久治,有座通往时光深处的博物馆

    去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之前,朋友久美多杰特别提醒:一定去看看县城里的那个民间博物馆,有些收藏很少见呢。我听后赶紧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它的全名叫“果洛久治民俗文化博物馆”。

    青海日报
  • 皋兰山下闪耀的学术灯火

    李文实先生是顾颉刚先生的得意弟子,在历史地理学、民族史、边疆史、地方史、方志学、民俗学、中国古代文学、民间文学等多个领域均有突出的学术贡献。

    青海日报
  • 扎根青海大地,书写吾土吾民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句话,不是一句口号,是包括作家、评论家在内的每一位文艺人一生的必修课。

    青海日报
  • 青铜时代卡约文化鹰纹骨管

    这件鹰纹骨管长21.5厘米、宽1.5厘米、径1.25厘米,文化类型为卡约文化,出土于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用动物肢骨制成,采用了雕刻方法,表面线刻有七只展翅飞翔的鹰。

    青海日报
  • 马国财:河湟传统牛角弓的“守艺人”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南部大山里的马哈拉沟,有一个极不显眼的小村子——城台乡河东村,村子里有个叫马国财的手艺人,他一直默默传承着先辈遗留下来的传统牛角弓民间制作方法,用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将这一散发着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青海日报
  • 曲艺为媒,传递榜样力量

    2023年10月,高原的深秋层林尽染、秋意盎然。可惜,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秋色,朱治国同志却再也看不到了。如今,距离朱治国同志离世已有一年多,高原儿女从没有忘记过他。

    青海日报
  • 高原赤子的精神传递与价值确认

    朱治国同志作为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青海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好人”荣誉获得者,其人生可追可忆,其事迹可歌可泣。2023年10月25日,一场以“用生命书写忠诚”为主题,借助多样的文艺样式,特别是青海特有的曲艺,生动再现朱治国同志先进事迹的专场晚会在青海广播电视台举行。

    青海日报
  • 歌唱实干家朱治国(节选)

    哎……话说——过去的二十多年前,郭勒木德遇上了一个大风天!天上的乌云翻蛋蛋,旋风儿卷着沙石半天里旋,敖包梁上吹响了哨儿风,野狐们就吓得土洞洞里钻。只见那沙路上走来个尕青年,他个子不大着人干散。

    青海日报
  • 忆雪晨

    忆雪晨。

    青海日报
  • 军事文学破冰之作

    读罢作家王月邦的长篇小说新作《铁马冰河》,掩卷沉思,备受震动,感慨万千。

    青海日报
  • 带着互助的赞美踏歌而来

    “互助的山呀互助的水,互助的人民情义真。纯朴的民风善良的人,难忘嘛不过故乡情……”每每打开抖音,一首红遍河湟谷地的《赞互助》感动着四方游客。一时间,《赞互助》成了青年花儿歌手靳永芳的代名词。

    青海日报
  • 通往古代文人画家的笔墨时空

    最近,阅读了青年作家胡烟的新作——读画散文集《见山》,书中所选的百幅画作和与之对应的文字解读,将我带向古代文人画家的笔墨时空。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