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文化

  • 忆雪晨

    忆雪晨。

    青海日报
  • 军事文学破冰之作

    读罢作家王月邦的长篇小说新作《铁马冰河》,掩卷沉思,备受震动,感慨万千。

    青海日报
  • 带着互助的赞美踏歌而来

    “互助的山呀互助的水,互助的人民情义真。纯朴的民风善良的人,难忘嘛不过故乡情……”每每打开抖音,一首红遍河湟谷地的《赞互助》感动着四方游客。一时间,《赞互助》成了青年花儿歌手靳永芳的代名词。

    青海日报
  • 通往古代文人画家的笔墨时空

    最近,阅读了青年作家胡烟的新作——读画散文集《见山》,书中所选的百幅画作和与之对应的文字解读,将我带向古代文人画家的笔墨时空。

    青海日报
  • 卡约文化大角盘羊纹双耳彩陶罐

    1980年4月,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托隆都村的阿哈特拉山山顶发现了一片青铜时代卡约文化墓地,共清理青铜时代墓葬217座,出土文物万件以上,这件大角盘羊纹彩陶罐就是其中之一。

    青海日报
  • 将感恩之情回馈给脚下这片土地

    杨志军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是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之一。出生成长于青海的杨志军,在作品中深情回望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探索和耕耘,书写了青藏高原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全景式展现现代化建设大潮中藏族牧民传统社会形态和生活样貌的变迁。

    青海日报
  • 万变守其本 吾心持长青

    “卡力岗,南北东西苍穹遥,梯横野莽,阡阡南陌,雄鹰贯长空 。”站在这高天厚土之上,我不禁又一次低吟,又一次热泪盈眶。我的化隆,这是一片包容的大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民族和谐共建,大杂居,小聚居,勇闯天下。从一穷二白走向富裕,从自我封闭走向全面开发,脱贫致富的“拉面经济”,是化隆回族自治县走向全面 ...

    青海日报
  • 龙胆(外一篇)

    河湟地区的春天,草地上会开出色泽深浅不一的蓝色龙胆花。这些钟形花朵仿佛小昆虫支起的大喇叭,蹲下去听,却没有一点声音。原来昆虫都是小胆量,有扬声器也不敢用。龙胆花肆意地开,人随便一坐,身边就是一簇,都来不及一一细看。紫蒲、窃蓝、群青……几种色彩将比例换来换去,游刃有余。蓝色总归出尘,紫色有些神秘,看上 ...

    青海日报
  • 说说河湟筷子文化

    “姐妹二人一样长,进出厨房总成双;千般酸甜苦辣味,总是她们第一尝。”“身体生来几寸长,竹家村里是家乡;吃进多少辛酸味,终身不得见爹娘。”“兄弟双双,身子细长。只爱吃菜,不爱喝汤。”以上几则生动诙谐的谜语,一看便知谜底是日常生活中人人离不开的筷子。筷子作为一种文明的象征,其出现不仅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次 ...

    青海日报
  • 十月

    热爱十月,金色灿烂的阳光,惊艳了我们的双眼。不管在哪里,清晰听得见,你那高亢响亮的歌声,以舒畅、悠扬和浩气,回荡在青山绿水间,仿佛从长长的路途归来,在高高的天空飞翔,茫茫的海上远行。

    青海日报
  • 父亲的眼泪

    父亲一生要强,如今年过八十,依然腰板硬朗,为人刚直,若是儿孙做了错事,不管你是五十岁还是十五岁,照样黑脸训斥,那气势,那威严,俨然咆哮山林的虎王,令后辈汗出后背、觍脸赔笑,再不敢皮犟。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