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文化

  • 书 事

    明时宋濂在给同乡晚辈马君则的一篇序里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青海日报
  • 有关虫子或一群蚂蚁

    据报道,2023年7月初的几天,很多地方的地表温度创下新的纪录。有一天,我手机上显示的所在地面温度曾一度超过41℃。屋内太热了,心想,树荫下可能会好些,便走到一片没人的绿树下,躲避炎热。树荫下,阳光如火焰般燎烤的感觉的确一下减轻了许多,但树荫依然挡不住烫人的空气。我感觉自己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一个 ...

    青海日报
  • 诺木洪文化陶牦牛

    这件陶牦牛出土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它长8.2厘米,高5.8厘米,宽3.3厘米,夹砂陶,为手工捏塑而成。陶牦牛两角和尾部稍残,背部呈波浪形,腹部长毛及地,显露出牦牛站立休憩的形象。牦牛眼睛、鼻孔镂空,背部的曲线、腹部的肌肉、腹下的长毛等细节对牦牛的形体特征表现得十分到位。 ...

    青海日报
  • 再现明清壁画的高光时刻

    2023年2月22日,归侨画家刘觖,完成了青海瞿昙寺回廊壁画长卷的临摹、复制、补绘。这一天,阳光强烈,足以让冬日的高原变得温暖如春,望着彤红的日光,刘觖长长地舒了口气。

    青海日报
  • 文脉生生继绝学 实德绵绵传薪火

    纪念李文实先生,最为主要的是继承其优秀品质。《李文实手稿》中的资料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校史馆所藏李文实先生家人捐赠给学校的所有手稿。

    青海日报
  • 久治,有座通往时光深处的博物馆

    去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之前,朋友久美多杰特别提醒:一定去看看县城里的那个民间博物馆,有些收藏很少见呢。我听后赶紧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它的全名叫“果洛久治民俗文化博物馆”。

    青海日报
  • 皋兰山下闪耀的学术灯火

    李文实先生是顾颉刚先生的得意弟子,在历史地理学、民族史、边疆史、地方史、方志学、民俗学、中国古代文学、民间文学等多个领域均有突出的学术贡献。

    青海日报
  • 扎根青海大地,书写吾土吾民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句话,不是一句口号,是包括作家、评论家在内的每一位文艺人一生的必修课。

    青海日报
  • 青铜时代卡约文化鹰纹骨管

    这件鹰纹骨管长21.5厘米、宽1.5厘米、径1.25厘米,文化类型为卡约文化,出土于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用动物肢骨制成,采用了雕刻方法,表面线刻有七只展翅飞翔的鹰。

    青海日报
  • 马国财:河湟传统牛角弓的“守艺人”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南部大山里的马哈拉沟,有一个极不显眼的小村子——城台乡河东村,村子里有个叫马国财的手艺人,他一直默默传承着先辈遗留下来的传统牛角弓民间制作方法,用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将这一散发着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青海日报
  • 曲艺为媒,传递榜样力量

    2023年10月,高原的深秋层林尽染、秋意盎然。可惜,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秋色,朱治国同志却再也看不到了。如今,距离朱治国同志离世已有一年多,高原儿女从没有忘记过他。

    青海日报
  • 高原赤子的精神传递与价值确认

    朱治国同志作为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青海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好人”荣誉获得者,其人生可追可忆,其事迹可歌可泣。2023年10月25日,一场以“用生命书写忠诚”为主题,借助多样的文艺样式,特别是青海特有的曲艺,生动再现朱治国同志先进事迹的专场晚会在青海广播电视台举行。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