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文化

  • 把江源收入记忆

    雪线上下的风物人情总是被吸引进采风者的经验感受中,散文赋予这些经验和感受以现实的记忆和温度,而这些经验和记忆并非单纯的个体感受或絮语,相反,它具有地方的时代性和集体性,以一种自觉的生命力展示个体感受之外的多种可能性,相比较小说和诗歌,散文在自媒体时代更容易更新个体的现实感和体验感。

    青海日报
  • 心灵贴近大地的诗意探寻

    诗学批评的感性宗旨就是不断去触摸诗人的气质、风格和审美追求。诗歌创作者和批评者的精神梦想一样充满无限魅力,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种人类高贵的念想,也是笔者研究西部许多诗人的真实感受。“河湟谷地——不断返回的故乡”,这故乡在青藏高原,在河湟谷地,是诗人杨廷成现实生活的实有所在,更是其精神飞翔的巍峨 ...

    青海日报
  • 扎陵湖、鄂陵湖: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柏海”

    河出玛涌后分岔七股,在星宿海以下河滩漫延,后又合为三股注入源头第一大湖泊——扎陵湖。此时黄河已从约古宗列与卡日曲汇口下行22公里,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的麻多乡进入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再以后又汇右岸河源区最大支流多曲,再向前纳右岸支流勒那曲,进入沼泽,随后折向东北流3.2公里,散乱地穿过峡 ...

    青海日报
  • 撒落在黄河岸边的“红五星”

    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黄河南岸,有个名叫红光村的小村庄,红光村以前叫赞卜乎村,这是一座由红军战士修建的村庄。

    青海日报
  • 华夏之花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被诗人艾青喻为“人类童年的智慧之花”。它伴随着农业和人类的定居生活出现,是人类早期审美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在黄河流域,彩陶最早出现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在随后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时期,史前彩陶艺术逐渐发展到了顶峰。 ...

    青海日报
  • 撒桑的草原

    起先我看见的是那座大山,而后看见了那一群牦牛。

    青海日报
  • 一条大河波浪宽

    有这样一首歌,一唱起来就会让人激动,热泪盈眶;一唱起来就会引起共鸣,一人唱万人和,这就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曲作者刘炽已去世二十多年;近日,词作者乔羽也驾鹤西去。斯人已去,但是这首动人歌曲还会一代又一代地传唱下去。

    青海日报
  • ​茫崖市第一支电影放映队

    柴达木,这块古老的土地,曾以“八百里瀚海”著称于世。人们这样形容柴达木艰苦的环境:“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就是在这片高寒而又荒凉的土地上,千千万万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无路开路、无桥架桥、无屋搭屋,风餐露宿、战天斗地,将信念扎进广阔的天地,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段段 ...

    青海日报
  • “农作物医生”米六存

    第一次在同事老刘那里听说了米六存,他说那女的可以花两三个小时看虫子,而且看虫子时两眼放光。没想到过了几天我就见到她了。

    青海日报
  • 夏至帖

    夏至帖。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