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文化

  • 旧书摊,一道质朴的城市文化景观

    自从八年前退休后,我的闲暇时间多了,除了写一些散文、随笔之类的文字,不是去远游,就是到离家不远的元树游园、麒麟湾公园、新宁广场、中心广场等处遛弯、散步。而周末去青海省少儿活动中心对面的旧书摊转转,则是别有一番韵致,也算是文化休闲吧。

    青海日报
  • 回望北川(下)

    回望北川,达坂山以巍峨之势横亘在河湟谷地的北部。

    青海日报
  • 三江源的文明启示

    大约是2019年9月下旬,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征求我的意见,鉴于我几十年来对三江源的持续关注,想让我写书一本,系统介绍一下三江源。那个时候,还没有疫情,根据体制试点进展情况,原计划要在次年——2020年8月前后,三江源国家公园要正式设园,至迟在8月19日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举行之前,三江源国家公园要正 ...

    青海日报
  • 开在岩石上的花朵

    一片死寂的绝境里,一种看上去更柔弱的生物开始登场,那便是苔藓类。它会将自己极其柔软的根须悄悄伸入冰层的缝隙,或用冰层寒冷的掩护躲过一劫,存活下来。

    青海日报
  • 人与自然的再悟和再识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之一。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立传,就是为永续的绿水青山立传。青海省作家古岳创作的《源启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诞生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青海日报
  • 青绣颂河湟 非遗秀新章

    当包呼图山涵养的一颗颗水滴在山麓汇聚成细细弱弱的溪流后,它便开始了宿命的远征,此时它被人们冠以了姓名,起初叫包呼图河,而后叫湟水河。一路前行,在汇合了多条支流后,湟水河投入了黄河的怀抱。

    青海日报
  • 乡音悦耳《绣河湟》

    最近,由省演艺集团平弦剧团、京剧团联袂创作排练的青海平弦花儿剧《绣河湟》在青海大剧院成功上演三场。同期,还进行了演出现场实况转播和云录播。据悉,有400多万网友点击观看,这在我省戏剧剧目演出观众人次统计史上还是第一次,让人十分欣喜。

    青海日报
  • 一朵雪莲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在青海省上下抗击疫情、攻坚克难之际,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守望相助,纷纷写下文字表达心声,向广大医务工作者致敬,为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加油鼓劲。

    青海日报
  • 穿越时空的文化洞见

    7天的摄影采风,5位摄影家深入农户、工坊等地对民间非遗文化传人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拍摄,收获了一大批彰显工匠精神、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传人们的生动画面,这些图片将在南京市和栖霞区布展,这些照片的展出,必定会让当地的群众对湟中的非遗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必定会促使湟中非遗展销点落地。

    青海日报
  • 且饮下这泉儿

    我要说的泉儿,位于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西营村,109国道南边。解放前,人们将这一带叫平安驿,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重镇之一,亦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青海日报
  • 谱一曲玉树人民心中的歌

    “总书记牵挂的地方,风景秀丽美如画,昆仑顶日月,三江向东流……”旋律一响起,我仿佛重新回到了从西宁到达玉树的那个清晨。打开飞机的遮光板,一心想着那些松软的如棉花般的云层下面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是怎样一幅生活场景?

    青海日报
  • 《源启中国》

    《源启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诞生记》是青海省作家古岳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分九个章节系统呈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举世罕见的自然景观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态,讲述了三江源从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从国家第一个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再到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光辉历程。

    青海日报